一看到这个青花盘子上面这些贝类外壳,就可给这类瓷器下一个结论——海捞瓷。
民间有没有海捞瓷呢?回答是肯定的,但民间藏家的假海捞瓷比真海捞瓷多的多,也是肯定的。
那么,很多人一定会关心起自己的海捞瓷,到底是真“海捞”还是“假海捞”呢?
有什么方法鉴定它们的真假呢?
不解决这个问题,同样也不能解决我手里的这件海捞瓷的真假问题。
由于古代的陶瓷器,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世界各地,途中遇险沉船等多种原因沉入海底。近些年来,由于潜水设备的出现和潜水技术的应用,使得海捞瓷出水并进入收藏领域。受经济利益的驱使,仿造海捞瓷就成了有些人的“生财之道”。随着制假、贩假的蔓延,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链。使假海捞瓷不断流入民间,有的被摆上展架,橱窗,库房,甚至堂而皇之地进入展厅,博物馆。
假海捞瓷为什么能蒙蔽有些人的眼睛,让人上当受骗呢?他们又有哪些仿制的常用手段呢?一般会采用两种方法,第一种方法,将新烧制的仿品固定在河海的浅水区,通过自然养殖生成。另一种是用化学粘合剂,将遗留在海滩上贝类躯壳沾在仿品的釉面上,通过作假,以此来冒充是海捞瓷。这种仿制的海捞瓷, 要破解它,也有两种方法:
第一种是经验鉴定,在水里养生的海捞瓷,由于生成时间短,仿品上贝类躯壳,结合不牢固,容易脱落;另一种,化学粘合剂沾上的,虽然沾合的很牢固,但有粘合剂留下的痕迹和物质,会产生化学气味,细心人是容易找出破绽的。
第二种鉴定方法才是最科学、最有效,最令人信服的鉴定方法。至于瓷器釉面沾敷的贝类躯壳也好,镶嵌的金银装饰也好,还有什么红绿珠子等不一而足。这些穿衣戴帽的装饰,暂且忽略不计。只在显微镜下检测它釉面上的自然老化痕迹、使用痕迹、环境侵蚀痕迹,就可真像大白。如果是元代或明早期的青花瓷,还要检测其青花料是否是苏麻离青钴料。这样,剥去假象看本质,伪装终究是伪装。
好了,现在轮到我们给这个青花盘海捞瓷进行体检鉴定了。
首先鉴定贝类躯壳,在釉面粘合是否相对牢固?容易脱落者是仿品。再看躯壳脱落后留下的痕迹是否有化学剂粘合的痕迹。此盘上的贝类躯壳粘合比较牢固,脱落处也没有化学剂粘合痕迹,可以确认其经过较长时间在水下自然生成。
见图片5、7、8、9、16、17 、18。
第二种鉴定方法是在显微镜下,检测自然老化痕迹。检测结果老化痕迹明显。
见图片10、11、12、13。
第三,在显微镜下检测釉面上的划痕,属于自然磨痕,没有人为主观打磨做旧痕迹。
见图片14、15。
经上述综合鉴定,此花卉纹青花盘,属于明代德化窑烧制的花卉纹青花盘海捞瓷。
见图片3、4。
当然,真的海捞瓷,不一定在釉面上都有贝类躯壳。由于长期处在海水的浸泡和侵蚀中,也会有其他痕迹规律和表象特征。
仿海捞瓷参考(均来自景德镇樊家井仿古市场)
(图片如下)
刘育麟 13241902040
![]() |
地址: |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佰汇珠宝古玩城B座B-66号 | ![]() |
电话: | 13901240239 | ![]() |
邮箱: | jpw518@126.com |